推多取少
【解釋】
無論是兄弟分財產,或是朋友通錢財,都應該要推讓,把多的部份,分給兄弟或朋友,自己則拿取那少的部份,讓給別人便宜,自己甘願吃虧。
【分析】
兄弟之間,是骨肉天倫的關係,而財錢則是身外之物,更是應該要推讓啊!佛在遺教經說:「欲望多的人,因為他多貪求利益,所以他的痛苦和煩惱,也比旁人要來
得多;欲望少的人,甚至他無所求,也沒有什麼貪欲,所以也就沒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了。一個人若是想要脫離各種的痛苦煩惱,應當要懂得知足;而知足的方
法,也就是富貴安樂最安穩的所在啊!知足的人,雖然是臥在地上,也是非常的安心快樂;不知足的人,雖然是處在天堂裡,也是不稱心不快樂啊!」由此可知,人
若是能夠在錢財上做到了推多取少,自然心地就平了;任何外在的境界,都不能夠擾亂他的心,所以他永遠知足常樂啊!
于鐵樵先生說:「錢財是天地的元氣。人生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錢財,則不能夠生存下去,而且天下沒有不愛錢財的人,也沒有不用錢的日子啊!所以錢財為人生必
然不可缺少的東西;但是每個人錢財的數目都是一定的,想要多一些,也是不可能的啊!然而每個人用錢的習性多不相同,而且各有所偏;例如揮霍的人,一擲就千
金;吝嗇的人,一毛也不拔;廉潔的人,人在深夜送錢給他,他也會拒絕不接受;貪心霸道的人,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,也敢公然的去搶去偷啊!要知道吝嗇的人,
他的見識淺陋,一分一文錢都當作是寶貝;就像蜜蜂保護牠釀的蜜一樣,小孩保護他懷裡藏的餅一樣,一點也不肯分給別人。然而這尚且還是自己保有他分內所有
的,只是令人討厭而已,而上天並不會因此而對他的鄙吝發怒;但是貪橫的人,則是想要得到他分內所沒有的錢財,並且還貪得無厭;就像是魚吞船、蛇吞象一樣的
貪心啊!兄弟爭鬥,朋友爭仇,強盜殺人,貪官枉法,姦臣賣國,也全都是貪這個念頭所造成的啊!所以太上在本篇中一再的申述警戒貪財的禍患;然而教戒人不要
妄取錢財,是對的;若是教人完全的不取錢財,那就必定不可以了;所以太上在此說出了「多少」兩個字,使人能夠隨分的斟酌,做為取財正確的方法。而數目的多
少本來也沒有一定的準則;貧窮的人,一兩金子對他來說,並不少啊!有錢的人,一萬兩金子對他而言,也不多啊!廉潔的人,應當得到百錢而卻只得到十錢,他也 不會覺得少;貪心的人,應該得到百錢而得到千錢,他也不會覺得多;惟有平心公道的人,度量自己應該得到的數目,而在取的時候,也不會超過他應得的分量,這
就是取少的方法。然而人心總是患少希望多,這也是人之常情;但能夠隨緣,不要去競爭,自己自然就不會造惡了;若是一定要看到多的反而推卻,這樣豈不是違背
了常情嗎?唉!要知道,錢財的到來,有很多不同的因緣;眼前可以取得的錢財,未必不是我命中所應有的;然而冥冥之中,我所有的定數,畢竟我沒有能力知道,
也沒有辦法查考;萬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,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敗的肉來吃一樣,能吃得安飽嗎?所以還不如把它們推卻掉來得穩當啊!如果推
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,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過失;就是誤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錢財,那麼這些被誤推掉的錢財,必定會從其他的地方再回來啊!面對錢財,
千萬要忍得過,不要見錢眼開就隨便啊!這在富貴的人做來,則是比較容易,而在貧窮的人做來,就顯得困難得多了。如果知道困難,而仍然努力認真的做到,使得
鬼神鑒察到我這一點不敢茍且隨便的心,則雖然生活十分的貧窮困苦,但也不至於會有活不下去的情形發生。這些道理要能夠信得真,守的定,那麼取少之道,也就
是致富之道了啊!」
故事一:
宋朝的時候,有一位叫徐積的人,和他的二叔分財產,他先請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東西自己再取;結果二叔取完之後,只剩下了一箱的書,和兩間破舊的屋子,徐積就怡然的接受,心中也沒有一點埋怨和後悔的念頭啊!
故事二:
從前慈溪地方,有兩位讀書人是好朋友。後來讀書人甲,得到了一個教書的地方,每年的酬勞為黃金九兩;乙也得到一個教書的地方,每年的酬勞為黃金六兩。甲就 很高興的說:「我們兩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沒有後顧之憂了啊!」乙說:「兄台只有大嫂在家,九兩黃金在生活上是綽綽有餘;而我則是上有父母需要供養,所以六兩 的黃金,實在是不夠用啊!」甲聽了之後就說:「既然老弟有困難,我就把我教書的地方讓給你,我去教你教的地方吧!」甲到達教館之後,在床舖的下面撿到了一
本已經殘破的書,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幾個藥方,學生說是以前的老師所遺留下來的。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時,見到幾位穿著頗為講究的僕人,倉皇的向他叩
問:「這裡有沒有外科醫生啊!」並且說:「我們主人從福建前往山東去擔任布政的官職,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瘡,痛苦的要命,幾乎就快要死了,這種情形已經拖
了快三天啊!」甲就想到了那個藥方,正合了這個病症;因此就隨著僕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,照著藥方子用艾草熏炙,果然布政大人的背瘡就被治好了。布政大人非
常的高興,拿出一百兩黃金來酬謝他。讀書人甲就和布政大人談到了他讓給好友館職,因此而得到了這個藥方的事情,布政大人對他更是大大的讚歎褒獎;剛巧慈溪
的縣令,是布政大人的姪子,就為讀書人甲大力的保薦,甲因此而被拔擢進入了縣學做生員。
【再析】
唉!親兄弟尚且都會爭錢財,更何況是朋友呢?甲因為能夠念到朋友供養不起父母,而推多取少,讓朋友多取;要知道一、二兩的黃金雖然少,但是這個道義,卻是遠遠高出了千乘車馬的價值啊!所以讀書人甲終於能夠名利雙收,都是從這一念能讓之中得來的啊!
受辱不怨
【解釋】
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,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、功德淺,不能夠感動他人;因此更應該要積德累功,決不會去怨恨別人。
【分析】
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,惟有當下自問反省,是不是自己錯了呢?如果是的話,那麼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,我應該要接受啊!如果是錯在別人,那麼這個侮辱就
不應該了;縱然是侮辱到自己,也仍然等於是沒有侮辱啊!不但是不應當怨恨,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!自古以來,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,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,
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;這豈是心胸狹窄、見識淺薄的人,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!
明朝顏茂猷先生,是浙江省平湖縣人,曾經教戒他的子弟說:「凡是沒有經歷過從事忍耐功夫磨練的人,絕對不會知道,忍這個字有多麼的困難啊!若不是心中善惡
的兩個念頭在交戰,也絕對不會體會到,忍這個字是多麼的奧妙啊!一個人若不能夠忍辱耐苦,縱然他有善心;但是被人一激,也就沒有了,被人一折,也就墮下來
了;所以孟子說:『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來承擔,必定先要鍛練他的心志,使他學習磨練動心忍性的功夫』,這正是要人人都能夠參透這一關啊!大約來講:布
施救濟別人,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瞋恨;為別人打算,則不必避開別人的怨恨責難;任事的人,必須要能夠任怨,從事勸導教化的工作,也不要避開別人的譏諷
批評。有心寬厚待人,或是會遭到他人的譏笑侮辱;這些種種的橫逆,也都會跟隨著善心善行而來;若是不能夠明白個中的道理,那就不是一個真正能夠行善的人
啊!」
故事一:
宋朝的名臣富弼,訓誨他的子弟說:「忍這個字,實在是微妙極了啊!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,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,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!」富弼
在少年的時候,有人在罵他,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:「喂!有人在罵你啊!」富弼回答說:「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!」旁人又說:「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!」富
弼則說:「天下之大,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?他不是在罵我啊!」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後,感到十分的慚愧。
【再析】
顏光衷先生說:「忍這個字最難了啊!一個人能夠忍,那麼這個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;但是到了他不能夠再忍的時候,已經是他心中的驕慢習氣滿溢出來了啊!」
從前有首詩說到:「少年胯下安無忤,老父圯邊愕不平;人生若非觀歲暮,淮陰何必減文成。」這首詩說得實在是好極了。漢朝的大將韓信,在他少年的時候,能夠
忍受胯下之辱,而成就了他後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,被漢高祖封為齊王;但是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,就顯得躊躇滿志,不能夠再忍了,結果因為羞辱了絳侯(周
勃)、樊噲而被殺;這就像是飲酒一樣,飲到了滿量,自然就不夠能再增加了啊!
故事二:
從前江陰地方,有位姓夏的富翁,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,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來,對他說:「姓夏的,我只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,你為 什麼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還錢!」夏先生還沒來得及回答,這個人又破口大罵;並且還把桌子推翻,棋子落得滿地。夏先生就笑著說道:「你來我家告訴我這 件事情的目的,不就是要想免除這二兩銀子的利息嗎?」於是就拿起筆來,寫了免除二兩銀子利息的字據,這個人拿了字據,就急忙的道謝離去。夏先生的客人親眼 目睹了這一幕,非常佩服的讚歎道:「夏先生,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!」夏先生說:「忍為眾妙之門!大凡處世待人接物,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,就像是走
到了荊棘中;這個時候,也只能夠慢慢的走,緩緩地把擋在身前的荊棘解開而已,那些荊棘又怎麼能夠使我發怒呢?又像是虛舟在撞我,飄瓦在打我;我若是能夠不
動心,那麼這個怨氣便可以解開了啊!況且這個人的面貌凶狠,言語激烈,他必定是有備而來的呀!我恐怕激怒了他,會產生意外的變化,所以乾脆就寬免了他的利
息錢。」到了這天的晚上,傳來了消息說,這個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廁所裡面。細問原因才知道,這個人因為被逼債逼得沒有辦法走頭無路,所以才事先服了毒,來到
夏先生的家中,想要企圖詐騙;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厚,免除了他的利息,也就不忍心詐騙害夏先生,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中,在廁所裡找糞青來解毒;然而為
時已晚,這時候毒藥的藥性已經暴發出來,而來不及解毒了啊!夏先生聽了之後,就對天拜謝,人人因此都對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服。
【再析】
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養有素,消除了心中的火氣,在那個節骨眼的關鍵時刻,怎麼能夠穩得住忍得住啊!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;然而守住富貴的要訣,也是要懂得學會吃虧啊!
故事三:
涅槃經上說:從前有一個人,讚歎佛的相貌為大福德相;有人就問他:「何以見得呢?」他說:「佛陀正值壯年,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,心中沒有絲毫的火性,被人打也不生瞋恨心,被人罵也不會發怒,這不是大福德相,那又是什麼呢?」
【再析】
今人若是能夠在橫逆當前的時候,說:「唉!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啊!我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才對啊!」能夠做到這樣的話,在我能夠報復他,而卻不與他計較,那麼他也將被我的寬厚包容所感化而覺悟了啊!
【嘉言】
鄭暄說:「默默默,無限神仙從此得;饒饒饒,千災萬禍一時消;忍忍忍,債主怨家從此隱;休休休,蓋世功名不自由。」
受寵若驚
【解釋】
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等榮寵的時候,應該要有不克負荷,若驚若懼的想法,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報不夠,不能夠長久的保持啊!
【分析】
一個人受到了榮寵,雖然是他分內所應得的;但是也應當要守分知足啊!並且有受寵若驚的意思。因為「福兮禍所伏」,古有明訓啊!一般人往往在福報現前,就得
意忘形了,這時候,就已經埋下了災禍的遠因;而且日過當中,太陽則會開始慢慢的偏斜;月圓之後,月亮就會開始漸漸的缺了,這也是一定不變的道理;所以在受
到榮寵之後,更應該大積功德,力圖報效,不敢有一絲毫的懈怠啊!
故事一:
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。周公就告誡伯禽說:「兒子呀!聖上把魯國封給你,你千萬不可因此而驕傲啊!我聽說,德行廣大能夠謹守著恭敬的人,他就
一定能夠長久的保持著他的榮耀;土地廣博物產豐厚而能夠謹守著節儉的人,他就一定能夠平安;居高位握有大權的人,而能夠謹守著謙卑,他就一定能夠高貴。一
個國家的人民多武力強,而能夠謹守著敬畏不去侵犯他國,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夠勝利。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,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,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
益。博學多聞而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仍然是很淺薄的人,那麼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啊!這就是所謂的六守,也都是謙德;要知道天的道理,不論什麼,凡是驕
傲自滿的,就要使他虧損,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。地的道理,不論什麼,凡是驕傲自滿的,也要使他改變,不能讓他永遠滿足;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,就
像低的地方,流水經過,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;而人的道理,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,而喜歡謙虛的人啊!你千萬要記住,不要以為受封了魯國,就感到驕傲
啊!」學者若是能夠深深的體會周公對伯禽的教訓,那麼自己心中的驕慢之氣,也就無從生起了啊!若是受到了榮寵,自然也就會有受寵若驚的感受和想法了啊!
故事二:
唐朝的岑文本,在朝廷發表他擔任中書令的職務時,他不但不高興,而且還面帶憂愁,他的母親看見了就問他說:「朝廷重用你,你怎麼不高興呢?」文本回答說:
「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,也不是皇親國戚,今天卻是濫叨了朝廷的榮寵,而且中書令是個官位極高,責任很重的職位,所以我才感到憂愁畏懼啊!」岑文本對前
來向他道賀的客人說:「我今天只接受你們的弔唁,而不接受你們的道賀啊!」
故事三:
宋朝的司馬光在寫給他姪子的信中說道:「近日我承蒙聖上的恩典,任命我為門下侍郎,滿朝文武官員忌妒我的為數不少啊!而我只是以愚魯正直的態度和他們相
處;我就像是一片黃葉在狂烈的風中飄盪,要想不掉下來都很困難啊!所以我自從受命以來,只有恐懼而無喜悅,你們應當知道我的用意啊!」
故事四:
宋朝的盧多遜,在他擔任參政的官位不久之後,他穿著的服飾和生活的享用,卻是逐漸的愈來愈奢侈了。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,就面帶憂愁對他說:「我們家世代書
香,向來都是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,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,生活竟然變的如此的奢華浪費,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了。」盧多遜並沒有把他父親的
話放在心上,依然是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,後來竟然出事而失敗了。
施恩不求報,與人不追悔
【解釋】
布施給他人的恩惠,絕對不求回報;贈送給他人的財物,也絕對不後悔。
【分析】
施給他人恩惠,若是還希求他報答,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,還沒有忘記啊!送給他人財物之後,又覺得後悔,這就是自己的吝嗇之心,還沒有化掉啊!要知道貪心
而且吝嗇,這是君子所不為。金剛經說:「菩薩對於各種的人事物,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。」又說:「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,那麼他的福德就不可思
量了!」由此可知,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,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,外不見有受布施的人,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,這就叫做三輪體空,也叫做一
心清淨。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,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,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;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,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。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
的心;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,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啊!至於追悔這兩個字,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;所做的惡事,若是感到後悔,那麼將來
心中的惡念,也就漸漸的停止了;所做的善事,若是感到後悔,那麼將來心中的善念,也就不再生了啊!人若是在布施之後,還會後悔,那麼還不如不去布施,不去
贈與,來得較為妥當啊!
世人想要使得穀倉裡面的五穀充滿,而且每年都不缺乏,那麼就必須取稻和麥的種子,勤奮的用犁來耕,把種子種在田裡面;若是不去種,那麼穀倉裡面的五穀很快
的就會用光了。法裡面的道理也是一樣,要以孝順心、慈悲心、恭敬心,做為種子;而以衣服、食物、錢財、和自己的生命,來當做牛犁;以自己的父母貧窮疾病的
人和佛法僧三寶,來做為田地。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識中的百福莊嚴,生生世世沒有窮盡的福報,就必須要用慈悲心、恭敬心、孝順心,將衣服、食物、財帛,乃
至於自己的生命,恭恭敬敬的供養給父母與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,這就叫做種福;若是不種福的話,就會貧窮,沒有福報和智慧了;而進入了生死險惡的道路
中啊!這裡講的種福的田,就像那種穀的田一樣,所以叫它做福田。
布施可分為三種,有法施、有財施、有心施;以種種的方便,來勸化教導別人,就叫做法施,法施的功德最大;財施,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;心施,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,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,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,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。
故事一:
隋朝人李士謙,從小父親就過世了,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。他十二歲的時候,就被魏廣平王重用,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。家庭也逐漸的富有,他就拿出幾千石
的粟米,借給鄉人;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時候,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,當場就把借據燒掉,並且對他們說:「你們欠我的已經還完了,沒欠了啊!」第二年的
春天,他又拿出種子,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,因此而救活了許多人;若是死了的人,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。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,李士謙說:「陰德就
像耳鳴一樣,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,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!現在你已經知道了,那還叫什麼陰德呢?」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
說:「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,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!」
故事二:
宋朝的宰相范仲淹,有一次派他的兒子堯夫回到家鄉蘇州,去取回五百斛的麥子,堯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,石曼卿向堯夫說:「我沒有錢辦喪事啊!」堯夫
聽了之後,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麥子,連同運麥的船,全都送給了石曼卿。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說,范仲淹就問堯夫:「你這次返鄉有沒有遇到老朋友啊?」堯夫回答
說:「我遇到了石曼卿,他窮得沒錢辦喪事啊!」范仲淹說:「你為什麼不把麥子和運麥的船送給他呢?」堯夫說:「爹,我已經把麥子和船全都送給石曼卿了!」
【再析】
由此可知,范仲淹父子同心,是如此的好善布施;那裡像現在的人,只會對富貴的人表現恭敬的樣子,盡做些錦上添花的事情,而不肯周濟貧苦,做些雪中送炭的善事。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財物,但是有沒有布施不求回報,布施以後也不後悔的人呢?
故事三:
于鐵樵先生說:「禽獸尚且知道報恩報德,那有生為人而卻不懂得感恩圖報的道理呢?還有令人最感到難堪的就是「德色」了,也就是幫助別人,臉上卻露出一付要
求他人回報的樣子。如果「德色」一露出來,那麼受我幫助受我恩惠的人,心中就會覺得慚愧不安;等到他心中的慚愧不安化掉了,接著就會生起了怨恨之心啊!從
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;後來這個被救的人漸漸的富裕,而這位官吏卻逐漸的變窮了。這位官吏偶然經過了被救人的家,這家人就全家出來拜謝,並且留他
在家裡吃飯喝酒殷勤的招待,態度十分的恭敬。這位官吏酒酣耳熱之後,就說了大話,他說:『你若不是我從前出力迎救你,你早就死了啊!你今天怎麼可能會有妻
子兒女婢女僕人和房屋財產呢?今天你有錢而我反而變窮了,這是什麼道理啊!』說完了,當天晚上就睡在他的家裡。這個人就暗自的算計說道:『此人希望我回報
他的心也太過分了啊!我就是報答他,也不能夠滿他的意;若是不報答他,那麼我就快要有災禍了啊!不如趁著他睡著了,把他殺了。』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。」
【再析】
唉!救人弄到最後反而被自己所救的人給殺了,這裡面固然是有很深很深的因果;然而這個被救的人,將來會遭到什麼樣凶惡的報應,和這位官吏命中應當凶死的道理,在此姑且擱置不論;所以要舉這個例子的目的,就是要警惕那些布施恩惠,而卻要希求回報的人啊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